科力提醒登革熱防治科普:清積水、防叮咬、早就醫夏秋季是登革熱高發期,這種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,主要通過白紋伊蚊(俗稱“花蚊子”)叮咬傳播。蚊子叮咬患者或隱性感染者后,病毒在其體內繁殖,再通過叮咬傳染給健康人,人與人之間不會直接傳播。
典型癥狀:高熱伴“三痛三紅”感染后潛伏期通常為 5 - 9 天,典型表現為 突發高熱(體溫可達 39℃以上),伴隨 “三痛”(劇烈頭痛、眼眶痛、肌肉關節痛)和 “三紅”(面部、頸部、胸部潮紅),發病后 3 - 6 天可能出現皮疹。少數患者會進展為重癥,出現出血、休克等危及生命的癥狀,早診早治是降低重癥風險的關鍵。 高危人群與傳播特點人群普遍易感,二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者重癥風險更高。我國傳播媒介主要為 白紋伊蚊,其孳生于小型積水(如花盆托盤、廢舊輪胎),白天尤其是 日出后 1 小時和日落前 1 小時 叮咬活躍。廣東、云南、廣西等 Ⅰ類地區 為高發區,夏秋季需格外警惕。 核心預防措施:清積水、防叮咬、早就醫1. 清積水,從源頭滅蚊2. 防叮咬,做好個人防護3. 早就醫,警惕重癥信號登革熱可防可控,關鍵在于切斷傳播鏈。主動清理身邊積水,做好防蚊措施,就能有效遠離風險。 |